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各段情况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这一管道进入中国后,与同期建设的西气东输二线衔接,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距离最长的天然气大动脉。西气东输二线在我国境内首站为新疆的霍尔果斯,途经新疆、湖北、浙江等省份,向东抵达上海,向南抵达广州,并最终到达香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多清洁高效的天然气资源。
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由一期和二期工程组成。一期起点设在土乌边界的乌国一侧,与土国境内拟建的出口天然气管道(2条)衔接,接收来自土库曼斯坦的300×10^8m^3/a天然气;二期起点设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已建中央-中亚输气管道别依涅乌压气站,与该压气站的管道衔接,接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100×10^8m^3/a天然气。来自两个方向的管道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奇姆肯特汇合,向西北最终到达我国西部边境口岸霍尔果斯。管道的线路总长度为3298 km,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线路长度为525km,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线路长度为2773km。地势东高西低,管道沿线以平原、荒漠地貌为主,地势起伏不大,局部地段为丘陵,其中平原所占比例为79.1%,丘陵所占比例为20.9%。土乌边境点-纳沃伊卡什库布科北侧线路长415km,为荒漠平原地形,表层土有盐渍化现象。纳沃伊卡什库布科北侧-哈乌边境点线路长110km,为低丘地形,伴行的加兹里-奇姆肯特起管道两边沙化严重,管道伴行路被一道道沙丘覆盖,交通条件差。乌国管道敷设区域抗震设防烈度按俄罗斯国家规范划分为7~9度,具体分布情况未提供。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的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修建的第一条跨国天然气管道,这一管道开启了中国利用国际清洁能源的新篇章。有利于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有利于改善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消消费的能源结构,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的意义重大。缓解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每年30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将近2008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一半,可有效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历史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最初的设想为在中哈石油管道的基础上的延伸。
2003年6月,在胡 *** 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签署了尽快完成此项目的意向协议。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随后开始了输气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继续进行协商。
2006年4月3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关于输气管道建设与长期天然气供应的框架协议。2007年6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古尔班古雷·别尔德穆罕默多夫在访问中国期间签署了加速该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的协议。 7月,土库曼斯坦正式加入原有中哈石油管道。
2007年11月8日,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KazMunayGas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关于未来管道建设的原则性协议。
2007年8月30日,全长188公里的土库曼斯坦段开工建设。乌兹别克斯坦段的建设于2008年6月30日开工。哈萨克斯坦段亦于2008年7月9日开工建设并于2009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
2009年12月12日,胡 *** 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该段宣布竣工。
2009年12月14日,管道全线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巴哥德雷合同区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 *** 同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共同出席通气仪式。
中亚天然气管道怎么连通全国天然气管网的
据了解,中亚天然气管道起于阿姆河右岸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新疆霍尔果斯入关,再通过西气东输管线进入宁夏中卫,连通全国天然气管网。目前投产的ABC三线总设计输气能力达到550亿方/年,每年实际输气规模达到320亿—410亿方。
其中,土库曼斯坦是我国天然气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其对华气源包括两部分:土库曼天然气国家康采恩和中石油阿姆河右岸区块,减供的气源主要为土库曼康采恩的气量。
中石油1月31日下发的另一份通知详细解释了中亚气减量的情况,“近期,受设备故障影响,尤其是进入1月以后,土库曼康采恩因机组故障已经停机三次,以及当地用气增加等因素影响,中亚进口管道天然气来气量有持续欠量和继续下降的趋势,造成的欠量迄今未有补充,导致截至1月29日,乌哈两国供国内用气的降量达到3000万方/日。结合前述通知,此后仅两天,降量即达到5000万方/日。”
据悉,1月份以来,唐山、江苏LNG接收站多次因天气原因影响接卸,气化量大幅下降。当月有两轮寒流先后来袭,国内大部分地区持续降温降雪,采暖用气大幅增加,导致中石油天然气管网管存持续降低,目前已接近警戒值,全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异常严峻。
根据最新天气预报,1月30日到2月8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黄淮南部、江汉、江淮、江南等地气温持续偏低。对此,中石油在上述通知中指出,将按照国家发改委“压非保民、压北保南”的原则,将部分资源流向将从北方调整到南方,保障南方受雨雪冰冻灾害地区民生用气。